第六章鞏膜病
第一節概述
鞏膜位於眼球壁後部,約占眼球壁外層5/6。主要由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緻密交織構成堅韌而具彈性的眼球外膜,是保護眼球內容物及對眼球起支撐作用的組織。正常鞏膜為瓷白色。兒童鞏膜較薄,呈藍白色,至成人逐漸變為黃白色。偶爾於前部鞏膜表面可見邊界清楚、不規則的片狀棕色或藍灰色斑,稱為鞏膜色素斑,無臨床意義。鞏膜內細胞成分和血管很少,這種組織學特點決定了鞏膜的病理改變比較單純,通常表現為肉芽腫性增殖反應。膠原纖維可發生變性、壞死和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形成炎性結節或彌漫性炎性病變。鞏膜炎容易發生在表層血管相對較多、尤其是前睫狀血管穿過鞏膜的部位。由於鞏膜血管和神經少,代謝不活躍,雖不易發病,但一旦發生炎症,病程進展緩慢,組織修復能力差,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也較易復發。
鞏膜病的臨床特點是病程長,反復發作。發作症狀為疼痛、畏光、流淚。炎症後鞏膜可變薄,形成鞏膜葡萄腫。鞏膜炎症常可累及鄰近組織,出現角膜炎、葡萄膜炎、白內障、繼發性青光眼等併發症。對症狀明顯的患者多需採用非糖皮質激素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治療。
第二節表層鞏膜炎
表層鞏膜炎(episcleritis)是一種復發性、暫時性、自限性鞏膜表層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症。常發生於角膜緣至直肌附著點的區域內,並以瞼裂暴露部位最常見。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好發於20~50歲,約1/3的病人雙眼同時或先後發病。臨床上有兩種類型。
一、結節性表層鞏膜炎
結節性表層鞏膜炎(nodular episcleritis)較常見,以局限性結節樣隆起為特徵,常急性發病。結節多為單發,呈暗紅色,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3mm。結節在鞏膜上可被推動,表示與深部鞏膜無關。結節及周圍結膜充血和水腫。患者有眼紅、疼痛、畏光、流淚和壓痛,但一般不影響視力。每次發病持續約2周左右,炎症逐漸消退,2/3的病人可多次復發。
二、週期性表層鞏膜炎
週期性表層鞏膜炎(periodic episcleritis)呈週期性發作,其發病突然,每次持續1天至數天,間隔1~3個月。病變部位鞏膜表層和球結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呈紫紅色外觀。症狀一般較輕,表現為輕微疼痛和灼熱感,有時可伴有眼瞼的神經血管性水腫,視力多不受影響。偶有病人出現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痙攣,引起瞳孔縮小和暫時性近視。婦女多在月經期發作,但復發部位不固定。
表層鞏膜炎應與結膜炎和鞏膜炎相鑒別。結膜血管可推動,而表層鞏膜血管相對不可移動,這是結膜炎與表層鞏膜炎的鑒別要點。表層鞏膜血管充血呈放射狀垂直走行,滴腎上腺素後血管迅速變白,而更為深層的鞏膜充血為紫紅色,滴腎上腺素後也不易退色。
【治療】本病為自限性,幾乎不產生永久性眼球損害,通常無須特殊處理。若病情較重或頻繁發作,可用0.5%可的松或0.1%地塞米松眼液點眼,必要時可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如合併虹膜睫狀體炎時,應及時滴用阿托品眼藥充分擴瞳。
第三節鞏膜炎
鞏膜炎(scleritis)為鞏膜基質層的炎症,較表層鞏膜炎少見,但發病急,常伴有角膜及葡萄膜炎,故其病情和預後比表層鞏膜炎嚴重,預後不佳,對眼的結構和功能有一定潛在破壞性。本病好發於20~60歲,女性多見,50%以上為雙眼。鞏膜炎可分為前鞏膜炎和後鞏膜炎,前鞏膜炎又可分為結節性、彌漫性和壞死性。
鞏膜炎的病因多不明,可能病因有:?與多種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與結核、麻風、梅毒、帶狀皰疹有關,也可能與感染病灶引起的過敏反應有關;?與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有關,如風濕性關節炎、Wegener肉芽腫、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等;?代謝性疾病,如痛風可能與鞏膜炎有關;?其他原因,如外傷或結膜創面感染擴散,常見病原體為細菌、真菌和病毒。附近組織如結膜、角膜、葡萄膜或眶內組織炎症直接蔓延也可引起鞏膜炎。
鞏膜炎的原因不易確定,多數患者伴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對鞏膜炎患者應作系統性檢查,特別要注意皮膚、關節、心血管和呼吸系統情況。實驗室檢查,如全血圖、血沉、血清學分析以及胸部X線檢查有助於病因學診斷。
一、前鞏膜炎
前鞏膜炎(anterior scleritis)病變位於赤道部之前,雙眼先後發病。眼部疼痛劇烈,有刺激症狀。病變位於直肌附著處時,眼球運動使疼痛加劇。一次發作可持續數周,病程反復、遷延可達數月或數年。炎症消退後,病變區鞏膜被瘢痕組織代替,鞏膜變薄,葡萄膜顏色顯露而呈藍色,在眼內壓的作用下,病變部位鞏膜可擴張膨出,形成鞏膜葡萄腫。此外,尚可併發葡萄膜炎、角膜炎、白內障,因房角粘連可形成繼發性青光眼。
1.結節性前鞏膜炎(nodular anterior scleritis)病變區鞏膜呈紫紅色充血,炎症浸潤與腫脹,形成結節樣隆起,結節質硬,壓痛,不能推動。40%病例可有數個結節,並可伴有表層鞏膜炎。患者自覺眼痛頗為劇烈,而且放射到眼眶周圍。半數病人有眼球的壓痛。
2.彌漫性前鞏膜炎(diffuse anterior scleritis)本病相對良性,很少合併嚴重的全身性疾病。鞏膜呈彌漫性充血,球結膜水腫。炎症累及部分鞏膜,或病變累及整個前鞏膜,而且多伴有鞏膜表層炎。
3.壞死性鞏膜炎(necrotizing scleritis)此型臨床上雖比較少見,但卻是一種破壞性較大、常引起視力損害的鞏膜炎症。常雙眼發病,病程長短不一,可伴有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痛明顯,與鞏膜炎症徵象不成比例。發病初期表現為局部鞏膜炎性斑塊,病灶邊緣炎性反應較中心重。病理改變為鞏膜外層血管發生閉塞性脈管炎,病灶及其周圍出現無血管區,受累鞏膜可壞死變薄,顯露出脈絡膜。如果未及時治療,鞏膜病變可迅速向後和向周圍蔓延擴展。炎症消退後,鞏膜可呈藍灰色外觀,且有粗大吻合血管圍繞病灶區。另有一種炎性徵象不明顯的壞死性鞏膜炎,主要表現為進行性鞏膜變薄、軟化、壞死和穿孔,因此又名穿孔性鞏膜軟化症(scleromalacia perforans),多數患者伴有長期的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鞏膜炎常作為全身結締組織疾病的眼部表現,儘早發現和及時治療十分重要。鞏膜炎的治療原則是:
1.針對病因治療。
2.抗感染治療局部滴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可能減輕結節性或彌漫性前鞏膜炎的炎性反應。也可根據病情選用非糖皮質激素類抗炎藥,常可迅速緩解炎症和疼痛。對於嚴重病例,或出現無血管區,則應局部和全身應用足量糖皮質激素,但禁用結膜下注射,以防造成鞏膜穿孔。若無效,可考慮採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如併發虹膜睫狀體炎,同時還應以阿托品散瞳。
3.對壞死、穿孔的鞏膜部位可試行異體鞏膜移植術。
二、後鞏膜炎
後鞏膜炎(posterior scleritis)為發生於赤道後方鞏膜的一種肉芽腫性炎症。本病臨床少見,單眼發病為多,一般眼前段無明顯改變,診斷較困難。臨床表現為程度不同的眼痛、視力減退、眼紅和壓痛,眼瞼及球結膜水腫,眼球輕度突出,因眼外肌受累可致眼球運動受限及複視。若合併葡萄膜炎、玻璃體混濁、視乳頭水腫、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時,視力減退明顯。B超、CT掃描或MRI能顯示後部鞏膜增厚,有助於診斷。本病應與眶蜂窩織炎鑒別,後者眼球突出更明顯。疾病反復發作可能導致鞏膜變薄、鞏膜後葡萄腫,增加眼壓升高時眼球穿孔的危險。眼部其他的併發症有角膜炎、葡萄膜炎、白內障和青光眼。
【治療】同前鞏膜炎。
第四節鞏膜葡萄腫
由於鞏膜變薄,在眼內壓作用下,變薄的鞏膜以及深層的葡萄膜向外擴張膨出,並顯露出葡萄膜顏色而呈藍黑色,稱為鞏膜葡萄腫(scleral staphyloma)。膨出位於睫狀體區者稱為前鞏膜葡萄腫,常見於炎症、外傷合併繼發性青光眼。赤道部鞏膜葡萄腫多為鞏膜炎或絕對期青光眼的併發症。後葡萄腫位於眼底後極部及視盤周圍,多見於高度近視眼,常伴有後部脈絡膜萎縮。
前鞏膜葡萄腫早期可試行減壓術,以緩解葡萄腫的發展和擴大。若患眼已無光感且疼痛時,可考慮眼球摘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