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眼瞼病 /
第二節眼瞼炎症
眼瞼暴露在外,易受風塵、化學物質和微生物的侵襲,發生炎症反應。由於眼瞼皮膚菲薄,皮下組織疏鬆,炎症時眼瞼充血、水腫等反應顯著。眼瞼各種腺體的開口大多位於瞼緣和睫毛的毛囊根部,易發生細菌感染。瞼緣是皮膚和粘膜的交匯處,眼瞼皮膚和瞼結膜的病變常可引起瞼緣的病變。
一、瞼腺炎
瞼腺炎(hordeolum)是常見的眼瞼腺體的細菌性感染。外瞼腺炎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屬的皮脂腺或變態汗腺感染,又稱外麥粒腫。內瞼腺炎是瞼板腺感染,又稱內麥粒腫,大多為葡萄球菌,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瞼腺體而引起。
【臨床表現】患處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的表現。外瞼腺炎的炎症反應主要位於睫毛根部的瞼緣處,開始時眼瞼紅腫範圍較彌散,但觸診時可發現硬結和壓痛;鄰近外眥角時,疼痛特別明顯,還可引起反應性球結膜水腫。可有同側耳前淋巴結腫大和壓痛。數日後硬結變軟化膿,膿頭在睫毛根部,終則潰破,膿液排出後,紅腫迅速消退,疼痛減輕。內瞼腺炎被局限於瞼板腺內,腫脹比較局限;患者疼痛明顯;病變處有硬結,觸之壓痛;瞼結膜面局限性充血、腫脹。瞼結膜面形成黃色膿點,向結膜囊內破潰,少數患者可向皮膚面破潰。破潰後炎症明顯減輕,逐漸消退。
在兒童、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體弱、抵抗力差的患者中,瞼腺炎可在眼瞼皮下組織擴散,發展為眼瞼蜂窩織炎。此時整個眼瞼紅腫,可波及同側面部。眼瞼不能睜開,觸之堅硬,壓痛明顯,球結膜反應性水腫劇烈,可暴露於瞼裂之外。可伴有發熱、寒戰、頭痛等全身症狀。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易於診斷。很少需要進行細菌培養來確定致病細菌。
【治療】早期瞼腺炎應局部熱敷,每次10~15分鐘,每日3~4次,以便促進眼瞼血液迴圈,促使硬結軟化,緩解症狀,促進炎症消散。滴用抗生素滴眼液每天4~6次,以控制感染。
當膿腫形成後,應切開排膿。外瞼腺炎的切口應在皮膚面,與瞼緣相平行,使其與眼瞼皮紋相一致,以減少瘢痕。如果膿腫較大,可放置引流條。內瞼腺炎的切口常在瞼結膜面,與瞼緣相垂直,以避免傷及瞼板腺管。當膿腫尚未形成時不宜切開,更不能擠壓排膿,否則因眼瞼和面部靜脈無瓣膜,會使感染擴散,導致眼瞼蜂窩織炎,甚至海綿竇膿毒血栓或敗血症而危及生命。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儘早全身使用足量的、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的廣譜抗生素,並對膿液或血液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以選擇更敏感的抗生素,並按敗血症治則處理。
二、瞼板腺囊腫
瞼板腺囊腫(chalazion)又稱霰粒腫,是腺體排出管阻塞,造成腺體內分泌物瀦留而引起的特發性無菌性慢性肉芽腫性炎症。
【臨床表現】多見於青少年或中年人,可能與其瞼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有關。表現為眼瞼皮下圓形腫塊,可單個發生,也可幾個交替出現。大小不一,進展緩慢。一般無疼痛,腫塊也無明顯壓痛。小的囊腫經仔細觸摸才能發現。較大者可使皮膚隆起,但與皮膚無粘連。與腫塊對應的瞼結膜面,呈紫紅色或灰紅色的病灶。小的囊腫可以自行吸收。但多數長期不變,或逐漸長大,質地變軟。也可自行破潰,排出膠樣內容物,在瞼結膜面形成肉芽腫,也可以在皮下形成暗紫紅色的肉芽組織。如有繼發感染,形成急性化膿性炎症時,臨床表現與內瞼腺炎相同。
【診斷】根據患者無明顯疼痛、眼瞼硬結,可以診斷。對於復發性或老年人的瞼板腺囊腫,應將切除物進行病理檢查,以除外瞼板腺癌。
【治療】小而無症狀的瞼板腺囊腫無須治療,待其自行吸收。大者可通過熱敷。如不能消退,應在局部麻醉下行手術切除。用瞼板腺囊腫鑷子夾住囊腫部位眼瞼後,在瞼結膜面作與瞼緣相垂直的切口,切開瞼結膜,刮除囊腫內容物,並向兩側分離囊膜壁逐漸剝離,將囊腫完整摘出。
三、瞼緣炎
瞼緣炎(blepharitis)是指瞼緣部的亞急性慢性炎症。主要分為鱗屑性、潰瘍性和眥部瞼緣炎三種:
(一)鱗屑性瞼緣炎(squamous blepharitis)由於瞼緣的皮脂溢出所造成的慢性炎症。患部常可發現卵圓皮屑芽胞菌(pityrosporum ovale),它能把脂類物質分解為有刺激性的脂肪酸。屈光不正、視疲勞、營養不良和長期使用劣質化妝品,也可能是本病的誘因。
【臨床表現】患者自覺眼部癢、刺痛和燒灼感。瞼緣充血、潮紅,睫毛和瞼緣表面附著上皮鱗屑,瞼緣表面有點狀皮脂溢出,皮脂集於睫毛根部,形成黃色蠟樣分泌物,乾燥後結痂。去除鱗屑和痂皮後,暴露出充血的瞼緣,但無潰瘍或膿點。睫毛容易脫落,但可再生。如長期不愈,可使瞼緣肥厚,後唇鈍圓,使瞼緣不能與眼球緊密接觸,淚小點腫脹外翻而導致淚溢。
【治療】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溶液清潔瞼緣,拭去鱗屑。然後塗抗生素眼膏,每日2~3次。痊癒後可每日1次,至少持續2周,以防復發。去除誘因和避免刺激因素。如有屈光不正應予矯正。如有全身性慢性病應同時進行治療。此外應注意營養和體育鍛煉,增加身體抵抗力。
(二)潰瘍性瞼緣炎(ulcerative blepharitis)
【病因】睫毛毛囊及其附屬腺體的慢性或亞急性化膿性炎症,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也可由鱗屑性瞼緣炎遭受感染後轉變為潰瘍性。屈光不正、視疲勞、營養不良和不良衛生習慣,可能是本病的誘因。
【臨床表現】與鱗屑性瞼緣炎一樣,患者也有眼部癢、刺痛和燒灼感等,但更為嚴重。瞼緣皮脂分佈更多,睫毛根部散佈小膿皰,有痂皮覆蓋,去除痂皮後露出睫毛根端和淺小潰瘍。睫毛常被幹痂粘結成束。毛囊因感染而被破壞,睫毛容易隨痂皮脫落,且不能再生,形成禿睫。潰瘍癒合後,瘢痕組織收縮,使睫毛生長方向改變,形成睫毛亂生,如倒向角膜,可引起角膜損傷。如患病較久,可引起慢性結膜炎和睫緣肥厚變形,睫緣外翻,淚小點腫脹或阻塞,淚溢。
【治療】潰瘍性瞼緣炎比較頑固難治,應積極治療,除去各種誘因,注意個人衛生。以生理鹽水或3%硼酸溶液每日清潔瞼緣,除去膿痂和已經松脫的睫毛,清除毛囊中的膿液。然後以塗有抗生素眼膏的棉簽在瞼緣按摩,每日4次。炎症完全消退後,應持續治療至少2~3周,以防復發。
(三)眥部瞼緣炎(angular blepharitis)多因莫阿(Morax Axenfeld)雙桿菌感染所引起,或與維生素B2缺乏有關。
【臨床表現】本病多為雙側,主要發生於外眥部。患者自覺眼部癢、異物感和燒灼感。外眥部瞼緣和皮膚充血、腫脹,並有浸漬糜爛。鄰近結膜常伴有慢性炎症,表現為充血、肥厚、有粘性分泌物。嚴重者內眥部也受累。
【治療】滴用0.25%~0.5%硫酸鋅滴眼液,每天3~4次,此藥可抑制莫阿雙桿菌所產生的?。適當服用維生素B2或複合維生素B可能有所幫助。如有慢性結膜炎,應同時治療。
四、病毒性瞼皮炎
病毒性瞼皮炎比眼瞼細菌性感染少見。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一)單純皰疹病毒性瞼皮炎(herpes simplex palpebral dermatitis)
【病因】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常發生在感冒、高熱或身體抵抗力降低時。因發熱性疾病時常可致病,又稱為熱性皰疹性瞼皮炎。
【臨床表現】初發時瞼部皮膚出現丘疹,常成簇出現,很快形成半透明水皰,周圍有紅暈。眼瞼水腫。眼部有刺痛、燒灼感。水皰易破,滲出黃色粘稠液體。約1周後充血減退,腫脹減輕,水皰乾涸,結痂脫落後不留瘢痕,但可有輕度色素沉著。可以復發。如發生於瞼緣處,有可能蔓延至角膜。在唇部和鼻前庭部,可有同樣的損害出現。病變可發生於上、下瞼,以下瞼多見,與三叉神經眶下支分佈範圍相符。
【診斷】根據病史和典型的眼部表現,可做出診斷。
【治療】局部保持清潔,防止繼發感染。不能揉眼。結膜囊內滴用0.1%無環鳥?滴眼液,防止蔓延至角膜。皮損處塗敷3%無環鳥?眼膏或0.5%皰疹淨眼膏。
(二)帶狀皰疹病毒性瞼皮炎(herpes zoster palpebral dermatitis)
【病因】由該病毒感染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或三叉神經第一支所致。
【臨床表現】發病前常有輕重不等的前驅症狀,如全身不適、發熱等,在受累神經的支配區域出現劇烈神經痛。數日後,患側眼瞼、前額皮膚和頭皮潮紅、腫脹,出現成簇透明小泡。皰疹的分佈不越過瞼和鼻的中心界限。小皰的基底有紅暈,皰群之間的皮膚正常。數日後,皰疹內液體混濁化膿,形成深潰瘍,約2周後結痂脫落。因皮損深達真皮層,脫痂後留下永久性皮膚瘢痕。炎症消退後,皮膚感覺數月後才能恢復。可同時發生帶狀皰疹性角膜炎或虹膜炎,在鼻睫神經受侵犯、鼻翼出現皰疹時,這種可能性更大。
【治療】應適當休息,提高機體抵抗力。必要時給予鎮痛劑和鎮靜劑。皰疹未破時,局部無需用藥。皰疹破潰無繼發感染時,患處可塗敷3%無環鳥?眼膏或0.5%皰疹淨眼膏。如有繼發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滴液濕敷,每天2~3次。滴用0.1%無環鳥?滴眼液,防止角膜受累。對重症患者,全身應用無環鳥?、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
五、接觸性瞼皮炎
接觸性瞼皮炎(contact dermatitis of lids)是眼瞼皮膚對某種致敏原的過敏反應,有時是頭面部皮膚過敏反應的部分表現。
【病因】接觸致敏原所致。以藥物性皮炎為最典型。常見的致敏藥物有眼局部應用的抗生素、局部麻醉劑、阿托品、毛果芸香堿、碘、汞等製劑。與眼瞼接觸的許多化學物質,如化妝染料、染發劑、絆創膏和眼鏡架等,也可能為致敏原。全身接觸某些致敏物質或某種食物也可發生。有時接觸致敏原一段時間後才發病,如長期應用阿托品或毛果芸香堿後。
【臨床表現】眼部發癢和燒灼感。急性者眼瞼紅腫,皮膚出現丘疹、水泡或膿泡,伴有微黃粘稠滲液。不久糜爛結痂,脫屑。有時瞼結膜肥厚充血。亞急性者,症狀發生較慢,但常遷延不愈。慢性者,可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轉變而來,瞼皮膚肥厚粗糙,表面有鱗屑脫落,呈苔蘚狀。
【診斷】根據致敏原接觸史,和瞼皮膚濕疹樣的臨床表現,可做出診斷。
【治療】立即停止接觸致敏原。如果患者同時應用多種藥物,難於確認何種藥物引起過敏時,可暫停所有藥物。急性期可應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溶液冷濕敷。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眼瞼皮膚滲液停止後,可塗敷糖皮質激素眼膏。但不宜包紮。全身應用抗組胺類藥物,反應嚴重時可口服潑尼松。
第三節眼瞼腫瘤
眼瞼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良性腫瘤較常見,有血管瘤、色素痣和黃色瘤等。惡性腫瘤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瞼板腺癌等。臨床上,大多數眼瞼良性腫瘤容易確診,但對惡性腫瘤的確診常較困難。兩者的鑒別除考慮發生年齡、病史、腫瘤形態、生長速度、有無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轉移外,由於眼瞼位於體表,容易對腫瘤取材、進行病理檢查確診。在治療時,除考慮腫瘤的預後外,還應考慮到保護眼瞼的功能和美容問題。詳見第十六章。
第四節眼瞼位置、功能異常和先天異常
正常眼瞼位置應是:?眼瞼與眼球表面緊密相貼,中間有一潛在毛細管空隙;?上下瞼睫毛應充分伸展指向前方,排列整齊,不與角膜接觸;?上下瞼能緊密閉合;?上瞼能上舉至瞳孔上緣;?上下淚點貼靠在淚阜基部,使淚液順利進入淚道。獲得性或先天性眼瞼位置異常可引起眼瞼功能的異常,造成眼球的傷害。
一、倒睫與亂睫
倒睫(trichiasis)是指睫毛向後生長,亂睫(aberrant lashes)是指睫毛不規則生長。兩者都可致睫毛觸及眼球。
【病因】凡能引起瞼內翻的各種原因,均能造成倒睫,其中以沙眼最為常見,尤其是瘢痕期沙眼。其他如瞼緣炎、瞼腺炎、瞼外傷或瞼燒傷。因為瞼緣部或眼瞼的瘢痕形成,結膜收縮變短,瞼板變彎曲,牽引眼瞼游離緣向後轉折,睫毛倒向眼球。亂睫也可由先天畸形引起。
【臨床表現】倒睫多少不一,有時僅1~2根,有時一部分或全部睫毛向後摩擦角膜。患者常有眼痛、流淚和異物感。由於睫毛長期摩擦眼球,導致結膜充血、角膜淺層混濁、血管新生、角膜上皮角化、角膜潰瘍。
【診斷】肉眼下檢查即可發現倒睫或亂睫。檢查下瞼時,應囑患者向下視,方能發現睫毛是否觸及角膜。
【治療】對少數和分散的倒睫,可用拔睫鑷拔除。重新生長時可予再拔。較徹底的方法可在顯微鏡下在倒睫部位切開除去毛囊,或行電解法破壞毛囊。對數多或密聚的倒睫,應手術矯正,方法與瞼內翻矯正術相同。
二、瞼內翻
瞼內翻(entropion)指眼瞼、特別是瞼緣向眼球方向捲曲的位置異常。當瞼內翻達一定程度時,睫毛也倒向眼球。因此瞼內翻和倒睫常同時存在。
【分類和病因】瞼內翻可分為3類:
1.先天性瞼內翻(congenital entropion)多見於嬰幼兒,女性多於男性,大多由於內眥贅皮、瞼緣部輪匝肌過度發育或瞼板發育不全所引起。如果嬰幼兒較胖,鼻樑發育欠飽滿,也可引起下瞼內翻。
2.痙攣性瞼內翻(spastic entropion)多發生於下瞼,常見於老年人,又稱老年性瞼內翻。由於眼輪匝肌發生痙攣收縮引起,以及老年人眶脂肪減少,眼瞼後面缺少足夠的支撐所致。如果由於炎症刺激,引起眼輪匝肌、特別是近瞼緣的輪匝肌反射性痙攣,導致瞼緣向內倒卷形成瞼內翻,稱為急性痙攣性瞼內翻。
3.瘢痕性瞼內翻(cicatricia entropion)上下瞼均可發生。由瞼結膜及瞼板瘢痕性收縮所致。最主要是由沙眼引起。此外結膜燒傷、結膜天皰瘡等病之後也可發生。
【臨床表現】先天性瞼內翻常為雙側,痙攣性和瘢痕性瞼內翻可為單側。倒睫摩擦角膜,患者有畏光、流淚、刺痛、眼瞼痙攣等症狀。檢查可見瞼板,特別瞼緣部向眼球方向捲曲。角膜上皮可脫落,螢光素彌漫性著染。如繼發感染,可發展為角膜潰瘍。如長期不愈,則角膜有新生血管,失去透明性,導致視力障礙。
【診斷】根據患者年齡、有無沙眼等,結合臨床表現,容易做出診斷。
【治療】先天性瞼內翻隨年齡增長,鼻樑發育,可自行消失,如沒有刺激角膜可不必急於手術治療。若5~6歲時,睫毛仍然內翻,嚴重刺激角膜,可考慮手術,行穹隆部—眼瞼皮膚穿線術,將瞼緣向外牽拉以矯正內翻。瘢痕性瞼內翻必須手術治療,可採用瞼板楔形切除術或瞼板切斷術。老年性瞼內翻可行肉毒桿菌毒素局部注射。如無效可手術切除多餘的鬆弛皮膚和部分眼輪匝肌纖維。對急性痙攣性瞼內翻,應積極控制炎症。
三、瞼外翻
瞼外翻(ectropion)指瞼緣向外翻轉離開眼球的異常位置,瞼結膜常有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常合併瞼裂閉合不全。外翻甚者,淚小點也隨之外翻,引起淚溢。
【分類和病因】瞼外翻可分為3類:
1.瘢痕性瞼外翻(cicatricia ectropion)眼瞼皮膚面瘢痕牽引所致。瞼皮膚瘢痕可由創傷、燒傷、化學傷、眼瞼潰瘍、瞼緣骨髓炎或瞼部手術等引起,尤其在眼瞼皮膚受大面積燒傷後,可以形成廣泛瘢痕,造成嚴重的瞼外翻。
2.老年性瞼外翻(senile ectropion)僅限於下瞼。由於老年人眼瞼皮膚、外眥韌帶和眼輪匝肌鬆弛、功能減弱或變性,使瞼緣不能緊貼眼球,並因下瞼重量使之下墜而引起。外翻引起的淚溢使患者經常向下拭揩淚液,更進一步加重下瞼外翻。
3.麻痹性瞼外翻(paralytic ectropion)也僅限於下瞼。由於面神經麻痹,眼輪匝肌收縮功能喪失,又因下瞼重量使之下墜而發生。
【臨床表現】輕者僅有眼瞼後緣稍離開眼球,但由於破壞了眼瞼與眼球之間的毛細管作用而導致淚溢。重者則瞼緣外翻,部分或全部瞼結膜暴露在外,使瞼結膜失去淚液的濕潤,最初局部充血,分泌物增加,久之乾燥粗糙,高度肥厚,角化。下瞼外翻可使淚小點離開淚湖,引起淚溢。嚴重瞼外翻常有眼瞼閉合不全,使角膜失去保護,角膜上皮乾燥脫落,導致暴露性角膜炎或潰瘍。下瞼皮膚也由於淚液浸漬潮濕而形成濕疹。
【治療】瘢痕性瞼外翻須手術治療,可行眼瞼成形術,徹底切除瘢痕組織並進行游離植皮術。老年性瞼外翻也可行外翻矯正術。麻痹性瞼外翻應先確定面神經麻痹的原因,進行相應的治療,同時眼結膜囊內塗以大量眼膏、牽拉眼瞼保護角膜和結膜,或作暫時性瞼緣縫合。
四、眼瞼閉合不全
眼瞼閉合不全指上下眼瞼不能完全閉合,導致部分眼球暴露,又稱兔眼(lagophthalmus)。
【病因】多種原因可造成,最常見原因為面神經麻痹後,導致眼瞼輪匝肌麻痹,使下瞼鬆弛下垂。其次為瘢痕性瞼外翻。其他原因有角鞏膜葡萄腫和眼眶腫瘤引起的眼球突出、甲狀腺病性突眼、先天性青光眼等眼眶容積與眼球大小的比例失調。全身麻醉或重度昏迷時,可發生暫時的功能性眼瞼閉合不全。少數正常人睡眠時,瞼裂也有一縫隙,但角膜不會暴露,稱為生理性兔眼。
【臨床表現】輕度眼瞼閉合不全時,因閉眼時眼球反射性上轉(Bell現象),只有下方球結膜暴露,引起結膜充血、乾燥、肥厚和角化。重度眼瞼閉合不全時,因角膜暴露,表面無淚液濕潤而乾燥,導致暴露性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而且大多數患者的眼瞼不能緊貼眼球,淚小點也不能與淚湖密切接觸,引起淚溢。
【治療】首先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在病因未去除前,應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角膜。輕度患者結膜囊內可塗抗生素眼膏,然後牽引上下瞼使之互相靠近,再用眼墊遮蓋。或用“濕房”保護角膜,即用透明塑膠片或膠片做成錐形空罩,覆蓋於眼上,周圍以眼膏固定密封,利用淚液蒸發保持眼球表面濕潤。瘢痕性瞼外翻者應手術矯正。甲狀腺病性突眼時,可考慮緊急放射治療垂體及眼眶組織,減輕組織水腫,制止眼球突出。否則可考慮眶減壓術。面神經麻痹估計短時間不能恢復者,可考慮瞼緣縫合術。
五、上瞼下垂
上瞼下垂(ptosis)指單眼或雙眼上瞼的提上瞼肌和Mu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喪失,導致上瞼部分或全部下垂。正常眼向前注視時,上瞼緣約位於上方角膜緣與瞳孔緣之間。上瞼下垂眼向前注視時,上瞼緣的位置異常降低。輕者不遮蓋瞳孔,但影響外觀。重者部分或全部遮蓋瞳孔,則影響視功能。
【病因】可為先天性或獲得性。先天性者主要由於動眼神經核或提上瞼肌發育不良,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獲得性者,有動眼神經麻痹、提上瞼肌損傷、交感神經疾病、重症肌無力及機械性開瞼運動障礙,如上瞼的炎性腫脹或新生物。
【臨床表現】先天性上瞼下垂常出生即有,多為雙側性,但兩側不一定對稱,有時為單側。常伴有眼球上轉運動障礙。症狀較明顯者眼瞼皮膚平滑、薄且無皺紋。如瞳孔被眼瞼遮蓋,患者為克服視力障礙,額肌緊縮,形成較深的橫行皮膚皺紋,牽拉眉毛向上呈弓形凸起,以此提高上瞼緣位置;或仰頭視物。獲得性上瞼下垂多有相關病史或伴有其他症狀,如動眼神經麻痹可能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提上瞼肌損傷有外傷史;交感神經損害有Horner綜合征;重症肌無力所致的上瞼下垂,有晨輕夜重,注射新斯的明後明顯減輕的特點。
【治療】因神經系統疾病、或其他眼部及全身病所致的獲得性上瞼下垂,應先進行病因和藥物治療,無效時再考慮手術。先天性上瞼下垂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遮蓋瞳孔,為避免弱視應儘早手術,尤其是單眼患兒。
六、內眥贅皮
內眥贅皮(epicanthus)是上瞼皮膚向下延伸到內眥部的垂直半月狀皺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先天異常,東方人多見。
【臨床表現】常為雙側。皮膚皺褶起自上瞼,呈新月狀繞內眥部走行,至下瞼消失。少數患者由下瞼向上延伸,稱為逆向性內眥贅皮。鼻樑低平。在鼻樑上皺褶中捏起皮膚,內眥贅皮可暫時消失。皮膚皺褶可遮蔽內眥部和淚阜,使部分鼻側鞏膜不能顯露,常被誤認為共同性內斜視,須用交替遮蓋法仔細鑒別。
本病常合併上瞼下垂、瞼裂縮小、內斜視、眼球向上運動障礙及先天性瞼緣內翻。少數病例淚阜發育不全。
【治療】一般不需治療。如為美容,可行整形手術。如合併其他先天異常,應酌情手術矯正。
七、先天性瞼裂狹小綜合征
先天性瞼裂狹小綜合征(congenital blepharophimosis syndrome)的特徵為瞼裂較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為胚胎3個月前後,由於上頜突起發育抑制因數量的增加,與外鼻突起發育促進因數間平衡失調。因此,還有兩眼內眥間距擴大,下淚點外方偏位。日本人中較多見。
【臨床表現】瞼裂左右徑及上下徑與正常相比明顯變小。有的橫徑僅為13mm,上下徑僅為1mm。同時還有上瞼下垂,逆向內眥贅皮、內眥距離過遠、下瞼外翻、鼻樑低平、上眶緣發育不良等一系列眼瞼和顏面發育異常,面容十分特殊。
【治療】可分期進行整形手術。
八、雙行睫
雙行睫(distichiasis)為正常睫毛根部後方相當於瞼板腺開口處生長另一排多餘的睫毛,也稱副睫毛。為先天性睫毛發育異常,可能為顯性遺傳。
【臨床表現】副睫毛少則3~5根,多者20餘根。常見於雙眼上下瞼,但也有只發生於雙眼下瞼或單眼者。一般短小細軟,且色素少,但也有與正常睫毛相同者。排列規則,直立或向後傾斜。如果副睫毛細軟,對角膜的刺激並不重。如果副睫毛較粗硬,常引起角膜刺激症狀,裂隙燈檢查可發現角膜下半部螢光素著染。
【治療】如副睫毛少和細軟,觸及角膜不多,刺激症狀不重,可常塗用眼膏或戴軟角膜接觸鏡以保護角膜。如副睫毛多且硬,可電解其毛囊後拔除,或切開瞼緣間部加以分離,暴露毛囊後,在直視下逐一拔除,再將緣間部切口的前後唇對合復位。
九、先天性眼瞼缺損
先天性眼瞼缺損(congenital coloboma of the lid)為少見的先天異常。動物試驗表明,胚胎期受X線照射及注射膽鹼或?,第2代發生眼瞼缺損、先天性白內障及小眼球。有的患者家族有血親結婚史。有發生母親和女兒、或兄弟兩人同時患本病的報導。
【臨床表現】多為單眼。發生於上瞼者較多見。缺損部位以中央偏內側者占絕大多數。缺損的形狀多為三角形,基底位於瞼緣。但也有呈梯形或橫橢圓形。如缺損較大,可使角膜失去保護而發生乾燥或感染。
【治療】手術修補,以保護角膜或改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