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9月17日【蔡育慈】
帶著眼鏡,彈得一手好琴的張朝凱醫師(上圖),除了是國內知名眼科醫師外,更是第一位在大陸合法執刀的台灣醫師,他的事業領域更跨足到美容、生技甚至文教等事業,成立了「諾貝爾醫療集團」,以多角化的經營,提供病患多元化的醫療服務。
■建立一個與醫療 相關的藍海領域
為何會選擇成為一位眼科醫生呢?張朝凱說,曾經當過一年外科醫生的他,在加護病房內看盡生死,對於生命的無奈感到很大的挫折感,因此他決定轉往眼科,在一個較無血腥的環境中工作;但是他並不後悔在外科工作的那段時間,也由於在外科磨練過,使得他更了解到手術的作法,對於將來的眼科手術有極大的幫助。
相較於一般開業醫生的診所,諾貝爾醫療採取的是集團化的經營。張朝凱指出,成立醫療集團的重點在於「雞蛋不能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多角化的經營,有助於分散風險,平台越多,求得生存的空間就越大。
諾貝爾醫療所涉足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因素存在。張朝凱舉例說,許多人在做完視力矯正的雷射手術之後,反而因為摘掉眼鏡而發現臉上不少之前看不到的缺點,現在都暴露出來,像是黑眼圈、睫毛倒插等,因此需要求助於美容醫療診所。
也因為如此,讓張朝凱覺得何不自己成立相關機構,提供患者所需的醫療服務。而以生技公司而言,張朝凱認為,醫生是一項人對人的服務,是一個高級勞力工業,也因此他成立生技公司販賣保健產品,就是要將醫療轉化為產品通路,推廣的範圍更大;簡而言之,張朝凱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與醫療相關的藍海領域。
近年來,像「白色巨塔」這樣的話題受到社會的討論,張朝凱指出,在成立全民健保後,醫生與病人間已不再是單純的醫病關係,轉而成為契約關係。當醫療不再是自費市場後,醫生的地位開始降低,面臨的不但是同業間的競爭,還有傳統社會加諸在醫生上的規範,例如醫德等等,其間,媒體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當媒體不停炒作、報導醫界的負面消息,也會使得民眾對於醫生的信賴感降低。
針對這幾年頻傳的醫療糾紛,張朝凱強調三個因素:首先是醫生本身是否有業務上的過失,造成醫療瑕疵;其次是病人本身是否有配合醫生的指示,例如按時服藥、回診,不迷信偏方等;第三個就是所謂「第三者」,例如病人家屬提供錯誤的醫療訊息,或是司法黃牛慫恿病患打官司。
■改善醫療體系和醫病關係
針對以上的原因,張朝凱認為,科技的日益發達,讓醫療體系和醫病關係出現變化,網路e化之後,許多醫生都開始改變看診方式,為求醫療的進步,他成立了諾貝爾文教機構,除了幫助醫生進修外,也引薦台灣醫師前往中國大陸等地行醫。
往返台海兩地逾30回、足跡遍及大陸20餘省市的張朝凱,近年來致力引薦台灣醫師至大陸行醫。他指出,大陸的醫療品質普遍低落,人口眾多,人命不值錢,同時只著重在硬體發展上,國家也沒有多餘財力發展健保,與台灣相比,醫生人數少得可憐,台灣的醫生卻是供過於求,既然如此,何不將台灣醫生引薦到大陸,不但可以服務更多的民眾,也開創出醫療生涯的第二春。
對於未來的展望,張朝凱期許自己能成為兩岸醫界的平台,促進更多醫界的互動及交流,同時隨著時代的脈動,讓諾貝爾成為一個服務與產品並重的醫療專業集團。
《孫吳出招》面對未來競爭壓力,自我調適
【好事聯播網副董事長孫國祥】
有一點浪漫、彈得一手好琴,又是知名眼科醫師,對自己有一份執著,不但在台灣,在中國大陸也是一位合法執業的台灣眼科醫生—諾貝爾醫療集團的執行長張朝凱,在平凡中顯現出些微的傲氣。
歷練過兩種不同背景的醫界生涯,張朝凱有自己的心靈思考。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沒有孰是孰非,但從權威式的醫生形象轉化為親切宛如好友般的醫療手法,畢竟是受到患者肯定的。而張朝凱更認為醫療體系的經營也會從單一科系趨往橫向整合,譬如他從事的眼科醫療,也結合近視雷射,以及醫學美容、生物科技等相關事業,使求醫者能在一貫作業的服務中,省卻再度諮詢及尋覓的成本,這也就是諾貝爾醫療集團應運而生的原因。
當然張朝凱認為現代醫生不再具有往日的權威象徵,而蛻變為高級科技專業人員,但仍然屬於一項人對人的服務關係,無法大量生產及複製,但可以透過制度及系統,減少重複的醫療浪費,諾貝爾就是提供求醫者在一次療程後可以明確了解,在親切及可供選擇性的醫療資訊的指導下,獲得最有效、完整的醫療,不必接受因「不了解」而產生疑慮的歷程。
諾貝爾也在張朝凱的自我期許下,將成為兩岸醫療交流及資源合作的平台,張朝凱能跨出這一步,也是基於他個人個性上的特質及開創性的作法。
一、了解自己先天的缺失,對症下藥,選擇自己能勝任的專長,避免誤人誤己。
一位良醫除了道德操守外,最重要的是醫術的優劣,在當年選科時已經是註定的重要因素,許多醫科畢業生,當然嚮往成為一位某某科的名醫,但個人因素,如怕見血,就很難成為一位外科手術的傑出醫生,而曾經是外科醫生的張朝凱,卻因為在加護病房看盡了生死,生命的脆弱及無奈讓他對人生有一種難以釋懷的挫折,於是他選擇了眼科,避免因自己情緒的敏感,影響病人的權益。
二、認清個人英雄主義的經營方式時代終將被取代,調整因應策略,迎接集團化時代的來臨。
由於張朝凱體認醫生個人權威執業時代的消失,集團化經營的策略廣被採用,所以他說推動諾貝爾醫療集團的成立,乃是因應時代潮流所趨,他只不過應變得時而已,當然他把各種橫向整合納入一併作業,則是較開創的思考及作為。台灣諺語「一蕊花?未出一個好春天」可以作為張朝凱自我期許的寫照。
三、體認醫生社會定位的變更,針對未來競爭的壓力,自我調適。
也許受到有關醫界故事改編成為電視連續劇及電影賣座的關係,社會對醫師有一種新的價值評估,而新進醫療人員處於舊有觀念的已然失落,及新的醫界哲學尚未全盤建立的交替階段,作為醫生要如何定位是一個重要探討的課題,張朝凱認為病人、醫生、輿論,形成為一個互動互制的循環,而醫療人員如何在新的社會體系定位,諾貝爾的文教事業部門也有建設性的立論。
四、評估兩岸醫療資源的互補性,搭起供需平衡的橋樑。
張朝凱在大陸考察30餘次,足跡遍及20餘個省市,深切了解到大陸醫療市場可提供台灣醫療人員過剩的紓解機會,但台灣醫生在彼岸合法執業的困難度亦不少,有鑒於此,張朝凱未來的工作方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兩岸醫界交流的平台,讓兩岸醫療資源能充分服務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