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現代人一加班,常需要在夜間開車、用眼,晚上的視力品質要求更高。諾貝爾眼科張朝凱醫師表示,選擇近視雷射手術時,應多評估個人需求。
早期近視雷射手術因儀器設備關係,無法考慮求診者的瞳孔大小及像差問題,因此許多人接受傳統雷射手術治療後,雖然術後視力已至1.0,但仍有3%至40%機率會發生炫光、光暈和夜間視力降低等併發症。
張朝凱說明,屈光不正有低階像差與高階像差的差異,常見的近視、遠視、散光就屬低階像差,高階像差就像慧差、球差及三箔差等,約有20-30階。LASIK術後併發症常與術前像差測量是否精準,及術中角膜變化產生高階像差有關,通常球差會造成夜間視力障礙、眩光、光暈等,而慧差會產生鬼影、星芒等問題,因此精準測量像差相當重要。
張朝凱說,現在角膜像差及晶體像差前導波測量儀日新月異,目前市面上有較新的高解析前導波導引雷射視光矯正術(iDesign Guided LASIK),是因應高階像差全矯正的標準而設計。新技術除了有前導波像差分析,更結合驗光功能、角膜地形圖、角膜弧度及瞳孔大小測量,對各種不規則角膜,能提供更準確的像差評估。
張朝凱說,最傳統的前導波測量僅能分析到6階,後來的傅立業前導波約可得20階的像差。現在高解析前導波,則可檢查到30至40階,因為新科技雖仍使用Hartmann-Shack測量,但加強傅立葉計算光點密度科技。
此外,瞳孔檢測也從原本的7mm增加至8.6mm範圍,可擷取至1257的像差點,比過去的240像差點更精準,提高術後品質。
張朝凱提醒,除術前高階像差會影響視力外,術中也會因角膜型態改變引入球差,或術後角膜癒合過程生物力學改變,產生導入的高階像差問題。民眾除了了解更先進的儀器,更應慎選專業且有經驗的醫師進行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視覺像差問題,確保享有更好的視力矯正手術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