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超級視力 高層次雷射視力矯正?
雷射視力矯正的歷史淵源於一九八○年由美國IBM公司,利用準分子雷射 (波長為一九三㎜)來做鑽石刨光的用途。一九八七年,德國Torkel醫師等做動物眼睛的試驗時,發現其對角膜的削切非常地精準可靠,經過數年的人體實驗後,歐洲、中國大陸及韓國率先於一九九一年通過準分子雷射用於人體視力醫療常規使用。
美國及台灣也相繼於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局部開放準分子雷射視力矯正。當時,是以PRK(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為主,一九九九年,美國及台灣,全面開放眼科專科醫師使用準分子雷射後,LAsik的手術方法,遂成為目前 雷射視力矯正的主流。由於LAsik具有安全性、準確性、穩定性等特質、術後視力平均可達○ .八至一.二,這就是為什麼雷射視力矯正可以廣為普遍流行的原因。
要談超級視力就要先了解到LAsik手術原理, LAsik是用角膜板層刀,將角膜切割掀開零點一六○公分厚的薄片,再將準分子雷射照射在殘餘的角膜基質上,做不同深度氣化削切。
我們目前做雷射視力矯正的極限,通常會告知病患術後裸視為一.○至一.二左右,之所以目前無法達到二.○至三.○「鷹眼視力」的原因,是因雷射視力矯正的目標及方法著重角膜形狀及厚度改變,而角膜佔整個屈光狀態比率之八十五%,另十五%的因素與眼睛內的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等相關構造有關,就好比一部多層鏡頭照相機,我們用雷射所做的修正僅在第一層鏡頭(角膜),其他鏡頭如同水晶體、玻璃體,如有混濁或者像底片的視網膜神經有破損或退化,則雷射視力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所以我們若要達到視力二.○至三.○的狀態,就必須採用「高層次屈光不正」矯正手術,透過精密輔助測量儀,將這部份影響屈光的測量數值告知準分子雷射在執行角膜照射時做高層次同步修正(Ablation)。接下來,我們分別來探討準分子雷射與角膜板層刀,在新一世紀追求的目標。
傳統準分子雷射是以6mm至6.5mm的大光斑( Broad Beam)照射方式,這是因為考慮到一般角膜直徑為10至12mm,而瞳孔在放大縮小的範圍為3至6mm,所以6至6.5mm雷射削切足夠視力矯正所需。此外雷射執行中,即使病患做輕微的上下左右偏移轉動,也不會對矯正結果有所影響。除了大光斑式雷射治療系統外,線性式(SlitScan)及掃描式(Flying Spots)雷射 治療系統亦為某些廠商所採用,當然,利弊得失各有千秋。目前最新一代的智慧式(Smart Beam)雷射治療系統,乃結合七十%的大光斑做初步的照射,再用三十%掃描式飛點雷射來進一步修整,以達到更精準的氣化削切。
一、角膜地圖儀的應用(Topography),原本是配合雷射削切時不規則散光的修正,然而目前市場上各種術前檢查所使用的角膜地圖儀,其準確度及可信度仍有待改進,新一代的角膜地圖儀(OB scanⅡ)已能精準地分析角膜前後的狀態,現今科學家更進一步研發一種同步在術中就能與準分子雷射相互配合掃描治療的系統(Toop linked system),將會大大提升散光治療的準確度。
二、紅外線眼球自動追蹤儀的發明,其實原本是應用在飛航科技的導彈系統上,在屈光雷射的使用上,主要是修正屈光雷射照射中、眼球不自主轉動造成的偏移效果,通常一分鐘可掃描眼球二百次,未來的雷射照射系統,若是朝飛點掃描式的執行程式發展,則紅外線眼球自動追蹤儀的重要性,更不可言喻!
三、高層次像差檢查儀(wavtfront scan),原本亦是應用在太空科技,利用光波回彈數據來計算銀河系星球的光年、形狀、大小,其運用在眼球視力的檢查上則是為了了解眼球內部結構(含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等視軸)對屈光度數的整體影響,以便在角膜削切時,為角膜量身訂做一個數據。像差檢查儀的發展,將會是未來「超視力」可能性的主要關鍵。目前存在的盲點,則在於檢查時間耗時太久及數據數位化的分析程度還不夠完美。
傳統的角膜瓣切割,有時會遇到如刀片不利、吸環脫落造成角膜切割不平、角膜脫位…… 等等角膜瓣併發症,現今改良式的角膜板層刀(microkevatom),除了將角膜瓣蒂移至十二點鐘方位、避免角膜移位的好處外,刀片品管的提升及機組運轉的穩定性增加,在在使得角膜板層刀的安全性更加可靠。未來角膜瓣製造的方法,可能會朝向高脈衝的水刀(water je t)及不同於準分子雷射液長的雷射光切割方向進行,以達到更安全更穩定、更快速的角膜瓣製造。
二十一世紀「超級視力、超級視野、美麗新視界」的願景,五到十年內達到應不是夢想。目前雖然有不同方式的屈光矯正方式,雷射視力矯正主流地位短期內應不會被取代。當然,對絕大多數的近視族而言,目前雷射視力矯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滿意度應已符合所需,畢竟二.○到三.○超視力實用性有多少仍值得探討。但無論如何,新光學科技領域在二十一世紀的突飛猛進,必然造福更廣大的近視族。
(作者張朝凱為台北博仁醫院眼科主任、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助理教授)